【寶可孟觀點】30歲該有多少存款?「財富自由」對一般人來說,是「空想」嗎?財富級距「五大等級」:泡麵自由/超商自由/美食自由/旅行自由/居住自由一次看!
天下文化文章
第一級:「泡麵自由」
如果你剛出社會,月薪不到三萬小資族,每月底薪水一進帳,就被房租、信用卡費與外送帳單吞光光,總覺得入不敷出、喘不過氣,那就是這個等級-「泡麵自由」,月底就吃泡麵的自由啦!
每到月底靠刷卡支付來硬撐,往往存款未達30萬,連3~6個月的緊急預備金都存不到,當然覺得辛苦。通常「緊急預備金」建議存下半年左右的花費資金,以月薪不到三萬小資族來說,就是三萬乘六,大約是18萬,抓鬆一點就是20萬的現金,才能夠有「喘一口氣」的感覺。
此時的你,可考慮開立銀行的數位帳戶來存錢,有不少銀行都有提供1.5%以上的高利活儲,像是永豐DAWHO、樂天銀行、將來銀行、LINE Bank等等。 先花1~2年存起這筆錢,才能脫離月底只能吃土吃泡麵的苦日子。
寶可孟建議:及早建立「現金流意識」,不管多小的金額,都要開始「記帳」跟「儲蓄」,否則永遠停留在泡麵循環。像我剛出社會就奉行「記帳」多年,為的就是看清自己的消費習慣跟抓出可以省錢的消費模式,此時才能挑對卡「對症下藥」,真的有感省錢。
第二級:「超商自由」
第二個等級是「超商自由」。超商的東西通當比較貴,也比泡麵等食物再有營養一點點。當你有了30萬~300萬左右存款,生活上自然開始有點餘裕,走進便利超商,你終於不用糾結「要不湊滿額折扣」,或「要不要買第2件半價」。想買什麼就買什麼吧!
這代表你的金錢焦慮逐漸下降,生活邁向穩定。
在30歲前存到30萬,很困難嗎?
簡單算一下:從22歲大學畢業開始工作到30歲有8年的時間,只要每年存 30 / 8 = 3.75萬元,相當於每月存NT.3,125元,連存8年就有30萬啦!一般人都能做到,所以要來到「超商自由」,其實每月逼自己存個3千就有。
寶可孟建議:「自動化」你的存錢與投資習慣。透過「定期定額」,把每月薪水固定比例(例如10%~20%)轉入台股及美股,像是市值型的ETF(如0050、VT等)、或是定期定額買特定標的或基金,都行!重點是啟動「複利」,讓錢幫你工作。
第三級:「美食自由」
在第三級「餐廳自由」,代表你想吃就吃,盡情品味生活。還記得嗎?我之前在介紹「美國運通簽帳白金卡」時,就有提過這張卡並不適合每一個人申辦,如果你的年收100萬,這張卡雖然辦得下來,但你仍得月月精打細算,確認自己的每一筆消費都能「回本」。甚至年費NT.36,800元,年年都要重新審視,若回饋未達年費就該剪卡。但是如果年收300萬元的人來看這張卡,年費NT.36,800元不過佔總收入的1%,就算把錢丟入水中,也無關痛養。
同理,當你的存款與資產已達300萬~1,000萬,你終於能從「理性省錢」轉向「感受享受」。高檔餐廳動不動就3,000元~5,000元,對你來說已不具壓力,每次找餐廳餐,不再總是挑最便宜,而是挑選自己真正想吃的餐廳訂位。
這時候的財務狀況,應該能靠投資年報酬(約6~8%)來支撐大部份娛樂開銷。以300萬的6%來算,就是每年有18萬左右的預算,可以讓你隨性吃喝,你都不用擔心沒錢啦!
寶可孟建議:你的配置可朝「核心—衛星投資法」: 80%放穩健資產(以市值型ETF+全球債券ETF)來搭配,剩下的20%讓你隨便買,可重押個股,或是買長型資產(個股、REITs、甚至副業),就能享受資產成長。
如果情況許可,可開始建立第二收入來源,或是想辦法創造「被動收入」:像我靠寫部落格、拍影片,接信用卡公司的業配來累積資產,你也可以讓錢的來源不只一條。有一些人可以將自己的專業製作成線上課程,或是買房收租等等,都是大家可發揮創意去做的副業。
在30歲前存到300萬,很困難嗎?
前面分享過「30歲前存到30萬」,其實並不難。那,如果「想在30歲前存到300萬」呢?這個就很有難度了。如果你要在30歲前存到300萬,那你從22歲大學畢業開始工作到30歲有8年的時間,只要每年存 300 / 8 = 37.5萬元,相當於每月存NT.31,250元,也太困難了吧?小資族一個月的薪水可能都不到三萬,怎麼存三萬啦!?
退一步想,如果「想在40歲前存到300萬」,相對簡單一點。如果你要在40歲前存到300萬,那你從22歲大學畢業開始工作到40歲有18年的時間,只要每年存 300 / 18 = 16.6萬元,相當於每月存NT.13,833元,相對比較有機會。剛出社會的年輕人不要把自己逼太緊,如果能一個月存下薪水的1/3,差不多1萬元,那就有機會在40歲存到買房的頭期款300萬元。
第四級:「旅行自由」
第四個等級「旅行自由」。網路上有不少網紅都是「說走就走」,沒在當社畜,想去哪就去哪。個人建議,當你的的資產達1,000萬以上左右,就有資格談「旅行自由」。
這不是指每趟旅行都花錢買「商務艙」、「頭等艙」,出入都住「五星級飯店」,雖然這樣子真的很爽啦,而是你能自由的決定何時出發,也不用看老闆臉色。也就是人生的「自由」度。不過我還是要跟大家做個提醒:不是每個項目都要「花錢」才能享受,像我飛出國的商務艙及頭等級,全不花費一毛錢,而是透過銀行的行銷活動及信用卡的紅利點數日積月累積攢下來的哩程兌換的,這部份只要支付機票稅金,一樣能夠享受高端的商務艙服務!也是有省錢的做法啦。
你的1,000萬資產,若以年化報酬率7%來算,每年就能為你帶來約70萬被動收入,我想應足夠支應國內的日常基本消費,如果想要一年出國個2~3次出國旅費,大概也沒啥問題。
寶可孟建議:好用的資產成長引擎就不要打斷它的成長,「核心—衛星投資法」繼續用: 80%放穩健資產(以市值型ETF+全球債券ETF),其他20%一樣可以隨便買,可重押個股,或是買長型資產(個股、REITs、甚至副業)。
此時我也很建議可以積極打造「自動化被動收入」:像YouTube影片分潤、電子書銷售、課程版稅等等。
在30歲前存到1,000萬,很困難嗎?
嗯,白手起家的受薪階級,大概很難。除非你做詐騙,或是重新投胎吧?簡單用網路上公式網站算一下:
如果「想在30歲前存到1,000萬」,超級有難度!你從22歲大學畢業開始工作到30歲有8年的時間,只要每年存 1,000 / 8 = 125萬元,相當於每月存NT.10.1萬元,也太困難了吧?小資族一個月的薪水可能都不到三萬,怎麼存10萬啦!?不過,透過「複利」到是有可能。只要你從22歲大學畢業開始工作起,每月投資9萬1,742元在年化報酬率7%以上的金融商品,連續投資8年(以通膨率2%來算),在你30歲時,你累積的資產有機會成長為1,1171萬6,594元。說真的:
投資 + 複利,還是比單靠存錢快一點。
第五級:「居住自由」
第五等級的「居住自由」,指的是「你想住哪就住哪」。我們都知道台北的房價世界無敵貴,都能買得下台北市的房產,想必資產也滿驚人的,擁有1億以上資產大概也沒什麼稀奇。
你可想想:若想半年在巴黎生活租公寓、半年跑去長租日本,間或有時間再回台灣,有可能嗎?沒問題。有錢,就能實行在全世界各地長租的夢想,去體驗當地的生活,都是有可能的。
寶可孟建議:你的資產若能穩定產生現金流,或是固定處份資產,就會有大量的資金讓你運用。避稅也是很大的重點,此時可找專業的財務規劃師,看看資產可以轉移到哪邊才能免除大部份的稅費,這個才是最重要的。
【總結】
看完整篇文章,你會發現「信用卡」在財富自由的五個等級中,無足輕重。對,真的是Nothing。這種支付性的工具,並不會對你的財產累積有加分的作用,它是你的「扣分資產」啦!
擁有愈多信用卡並不代表你的錢愈多,而是愈有亂花錢的可能。
研究信用卡是我的興趣,所以我願意不厭其煩的去研究這些「蠅頭小利」,但花時間去研究信用卡並不代表我沒在存錢及投資,而是多管齊下,甚至更進階的「把信用卡省下的」拿去投資複利,或是把信用卡給予的點數變成商務艙機票,拿來提升全家族人的生活品質,這就是我利用「信用卡工具」所拿到的好處。
工具畢竟是「死」的,而人腦是「活」的。老實說,你用什麼卡、開什麼戶,用什麼投資帳戶其實都差不多,只是差在「好用/不好用」而已,但大家的人生最終目標都是一樣的:「財務自由」
許多人以為「財務自由」是「有錢」就可以,其實你的「自由」來自「有選擇權」:你可以選擇要不要工作。就像我一路從信用卡小資分析寫到能以創作維生,靠的不是我有啥投資理財的天份,而是這10年來長期「投資紀律「與「市場複利」的力量,僅此而已。
所以,別急著羨慕別人的數字-哇!寶可孟5年來投資報酬率有60%耶!
你何不問問自己:「我想要哪一種自由?」 是月底不用刷預借現金的安心?是想吃高檔法式/日料就吃的滿足?還是想飛去哪就飛的自在? 財富的路沒有捷徑,但每一步都算數。
現在就設定目標,啟動投資、紀錄收支。 因為當你開始行動的那一刻,你離自由,已經更近一步。
本團MGM活動一覽表
以下是我的粉絲專頁,歡迎按讚+追蹤, 我會不定時分享、更新最新的省錢訊息:





